戴德生的愛情再受波折:
撒母耳狄雅先生是早期的宣教士之一, 狄先生的遺孤, 兩位女兒, 其時, 在中國協助歐德絲小姐辦了一所女子學校, 有聲有色. 其中一位瑪利亞, 此時認識了戴德生.
瑪利亞一有機會就和祝恩賜夫婦到附近傳福音,她流利的中國話著實幫了很大的忙。當時瑪利亞還不足二十歲,這位聰穎、多才多藝的女孩子卻已有一顆傳道者的心胸。無疑,這正是吸引戴德生其中的一個原因。在他的同工家裡,戴德生時常見到瑪利亞。他很快便發覺見不到她,也會不期然地想念她。她是那麼和藹可親,大方得體,於是這兩位年輕人就成了好朋友。
有人計畫屠殺所有的外國人,由於戴德生能說上海話, 所以負起護送這些外國人到上海租界去. 相方在異地仍然互相掛念, 但相方並不知情.
瑪利亞也同樣為自己感情的事祈求神, 她欣賞戴德生的地方可不是其他人能察覺得到的。他是那麼別樹一格,這並非說他比別人更有才華,更有魅力。雖然他也相當聰穎,開朗和充滿活力,而是她覺得對方能夠瞭解她,是個可託付終身的人。他是生活得那麼紮實,而他的神又是那麼真實偉大。她聽過其他人批評他穿著唐裝,但她卻覺得很感動,至少他這樣穿戴所代表的精神已是她所欽羨的。她敬重他樂意克己助人;他要前往內地傳福音的異象亦是她的異象,雖然在當時對一位女性而言,那想法似乎僅是個空中樓閣。
愛情戰勝了緘默。戴德生寫了封信給瑪利亞向她表明心跡,同時問她是否願意與他訂婚。 瑪利亞收到信後向歐德絲小姐求教,但歐小姐的回應卻相當激烈。
“戴德生﹗這沒有差會支持的窮小子,他憑什麼這樣異想天開?必須立刻斷然拒絕他的求婚﹗”
歐小姐立刻口述一封信以瑪利亞的名義寄出,要對方從此死心。 並向瑪利亞的監護人在英國的叔父提出必須阻止此事。瑪利亞傷心難過極了。 她只有憑信心祈求,憑信心相信在主沒有難成的事。而戴德生仍對她的感情卻是絲毫沒有改變。
他們的忍耐和信心都有了好結果,回信收到了。經過小心查訪,瑪利亞在倫敦的叔父,認為戴德生是個十分有為的宣教士。中國傳道會的委員們對他讚賞有嘉,而來自其他人口中的評價也是衷心的贊譽。因此,這位叔父欣然答允了姪女的婚事,他所列的唯一條件就是要她到達成年時才可以舉行婚禮。(瑪利亞的廿一歲生日就在兩個月後。)
四十多年後,戴德生憶述當年的往事時說︰“我們並排在沙發上坐著,她的手握著我的手。我對她的愛從未冷卻下來,到如今依然如此。”
那年冬天,戴德生幾次口袋空空,不剩分文,但當他的錢袋只剩下幾分錢時,在英國的支持者總會有意外的匯款寄來。 雖然他屢被這些最後關頭才出現的供應所鼓舞,他仍不能不注意到他實在無法讓妻子享福。
他對瑪利亞解釋他的經濟狀況說︰“假若你反悔我是不會勉強你遵守諾言的,你得知道我們的生活有時會非常艱辛……”
“難道你忘了,”她打斷他的話說︰“我是在遠離國土上是大的孤兒。這麼多年來,神就是我的父親,你認為我會怕繼續倚靠他嗎?”
(部份內容節錄自屬靈的秘訣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